【中國耐火材料網】
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黨的十九大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帶領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持續改善。但我省污染底子厚、治理基礎差、排污總量大,一些地方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重,與人民群眾期待還有較大差距,生態環境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為確保到2020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加強生態建設為基礎,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防控生態環境風險為底線,以依法治污、科學治污、全民治污為路徑,以嚴格監管、強化督察、獎優罰劣為抓手,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堅決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抓緊補齊生態環境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改善中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打下堅實基礎。
(二)目標指標。到2020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全省生態文明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為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河南目標基本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1.2018年度目標。
全省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63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103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57.5%以上。
全省四大流域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總體達到53.2%以上,地表水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總體降至15.9%以內;省轄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達到95.6%以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取水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
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省完成15.8%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任務,完成5.4%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與修復示范面積任務;建立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名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逐步建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初步控制。
2.2019年度目標。
全省PM2.5年均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年均濃度達到98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5%以上。
全省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總體達到57.4%以上,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控制在9.6%以下;省轄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達到97.7%以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取水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鄭州、洛陽、許昌、漯河、南陽、信陽6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省完成2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積任務,累計完成34.2%受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任務,累計完成11.9%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與修復示范面積任務;建立污染地塊優先管控名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逐步完善,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控制。
3.2020年度目標。
全省PM2.5年均濃度達到58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年均濃度達到9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優良天數比例力爭達到7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和汾渭平原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目標要求;信陽、南陽、周口、駐馬店4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許昌、漯河2市到2021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開封、商丘2市到2023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全省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斷面總體比例力爭達到70%(國家下達我省目標為57.4%以上);消滅劣V類水體斷面(國家下達我省目標為9.6%以內);省轄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取水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確保完成國家水質考核目標。省轄市建成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鄭州、洛陽、許昌、漯河、南陽、信陽6市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
完成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項目;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積、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治理與修復面積任務,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力爭達到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力爭達到100%;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排放量較2013年下降12%,與2015年相比實現零增長。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建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