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火材料網】
在江蘇省提出推動蘇錫常共建太湖灣科技創新圈、無錫市開展太湖灣科技創新帶建設的大背景下,有著太湖西岸"璀璨明珠"之稱的江蘇省宜興市也積極登上"太湖灣"快車,搶抓發展機遇。
10日,宜興正式對外發布《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下簡稱《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13個方面的發展指標,并提出要將此間建設成為全國一流、令人向往的科技創新之城、現代產業之城、生態宜居之城、文明幸福之城。
宜興地處蘇浙皖交界區域、滬寧杭幾何中心,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節點。
雖是一座縣級市,但宜興"單打""綜合"能力都不錯。作為全國知名的制造業重鎮,宜興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工業百強縣、科技創新百強縣前十位,且擁有超過14萬家市場主體、32家掛牌上市公司。
"放眼周邊,杭州、合肥、寧波等城市正著力建設科創帶、科創走廊等科技創新大空間,并將其作為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產業發展主導權、創新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抉擇。"談及發布《規劃》的初衷,宜興市市長陳壽彬直言,建設太湖灣科技創新帶(以下簡稱"科創帶")是宜興需要搶抓的機遇。
在陳壽彬看來,宜興當以科創帶建設作為"十四五"發展的關鍵工程、錫宜協同發展的牽引工程、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的頭號工程,著力構筑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強助推。
宜興搶上"太湖灣"快車的底氣和信心是什么?陳壽彬表示,是人文和生態優勢。
陳壽彬解釋,宜興有著"教授之鄉"(從宜興先后走出30名兩院院士、100多名大學校長、一萬多名教授學者及政商各界的眾多鄉賢精英)的美譽,"三山兩水五分田"的獨特地貌也成就了宜興"陽羨山水甲江南"的美名。"這些,都是宜興搶抓戰略機遇、建設好科創帶的基礎和優勢所在。"
此外,在產業生態方面,宜興也"不甘示弱"。比如,《規劃》中提到:科創帶是宜興產業發展求強求精、求變求新的承載地。宜興擁有無機非金屬材料、電線電纜、環保裝備制造及服務等三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中高檔耐火材料世界聞名,通信饋線、環保水處理裝備占全國市場份額分別超過50%、30%。
根據《規劃》,到2025年,科創帶基本建設成型,"科產城人"融合的城市創新空間格局初具形態,在雙創要素、創新實力、產業高新、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累計引育各類人才數量24.6萬人,累計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15家,累計新增新型研發機構5家,累計建成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創帶建設中,宜興還計劃聚焦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瞄準德國、荷蘭、芬蘭、日本、韓國等科技合作基礎較好的國家,建立基于技術研發和生產生活服務的產、學、研、政通用合作平臺,探索在科創帶布局建設"國別合作園區"。
同時,依托"教授之鄉"的美譽,宜興將進一步發揮太湖秀美風光和宜興山林茶竹生態資源優勢,謀劃打造集服務、交流、引智、助創四大功能為一體的"院士之家",通過打造一流的生活休息環境,提供學術會議交流、休假度假、體檢康復等服務和設施,讓院士專家在天然氧吧靜品、靜養,更好地激發創新活力、迸發創新火花。
據悉,宜興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總面積約380平方公里,湖岸線約34公里,構建"一軸四谷三區多點"空間格局,形成"依山傍湖環氿攬川"發展形態。其中,"一軸"是創新發展聯動軸,"四谷"是新莊科教谷、陶都科創谷、培源科學谷和環氿科技谷,"三區"是錫宜協同發展區、國家高新區(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國家經開區(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多點"是新興產業園、傳統優勢產業園、農業產業園和文旅產業園等特色產業科技園。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