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涉及鋼鐵的具體情況如下:
全國區域工業發展總體導向
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擁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
原材料工業:嚴格控制鋼鐵行業新增產能,加大高端裝備制造業所需鋼鐵新材料的開發和生產。積極發展銅、鋁、鉬、鎳、鎂、鈦等深加工產品。延伸大連、吉林等地石油化工產業鏈,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依托秸稈等生物質資源,積極發展生物質化工產業。發揮吉林硅藻土、黑龍江石墨、高嶺土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非金屬礦及深加工產業。
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七省三市。東部地區區位條件優越,面向國際、輻射中西部,是全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推動區域內鋼鐵產業減量化兼并重組,提高精品鋼材產品比重,全面提升環保和產品質量水平。做優做強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建設綠色化、規模化、高值化再生金屬利用示范基地。有序推進上海漕涇、江蘇連云港、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等石化產業基地及重大項目建設。在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和天津等地加快發展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碳纖維、高性能復合材料及特種功能材料、戰略前沿材料等產業。推動綠色建材發展,適度發展林產化工產業。廣東、福建等地著力推動陶瓷等產業轉型升級。
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生產要素富集、產業門類齊全、工業基礎堅實、市場潛力廣闊,具備較強的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以區域市場容量和資源能源支撐為底限,退出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引導鋼鐵產業向市場和資源地集中布局。發揮資源優勢,打造鄭州鋁合金、洛陽鋁鉬鈦、銅陵銅基新材料、鷹潭銅、贛州鎢和稀土、株洲硬質合金等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集聚區。發揮山西、河南現代煤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要素資源優勢,推進朔州、鶴壁煤制烯烴升級示范;依托武漢、岳陽、安慶等產業基礎,發展精深加工石化產品,建設綠色石化產業集群;適度發展林產化工產業。做強河南超硬材料和耐火材料、湖南石墨精加工等產業。
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七省四區一市。西部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突出的資源優勢,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和產業轉移承接地。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統籌考慮市場需求、交通運輸、環境容量和資源能源支撐條件,有序推動西南、西北地區按產能置換要求承接其他地區產能轉移,滿足區域市場需求,高質量發展鋼鐵產業。發揮西部地區有色金屬資源富集優勢,建設西安和昆明稀有金屬等精深加工產業集聚區,打造攀西釩鈦材料產業集群和稀土研發制造基地。推進內蒙古鄂爾多斯、新疆準東、寧夏寧東、陜西榆林等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建設。擴大青海及西藏鹽湖提鋰生產規模,推動貴州磷肥、青海鉀肥等大型化肥產業基地發展。利用西部豐富的非礦資源,重點發展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同時推動秸稈等非木質新材料和傳統建材產業綠色發展。推動內蒙古稀土功能材料、石墨新材料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