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礦
中國鈷礦資源不多,獨立鈷礦床尤少,主要作為伴生礦產(chǎn)與鐵、鎳、銅等其他礦產(chǎn)一道產(chǎn)出。已知鈷礦產(chǎn)地150處,分布于24個省(區(qū)),以甘肅省儲量最多,約占全國總儲量的30%。全國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
礦床類型
礦床類型有巖漿型、熱液型、沉積型、風化殼型4類。以巖漿型硫化銅鎳鈷礦和夕卡巖鐵銅鈷礦為主,占總量65%以上;其次為火山沉積與火山碎屑沉積型鈷礦,約占總儲量17%。
成礦時代
鈷礦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中生代為主,古生代和新生代次之。
錫礦
中國是世界上錫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探明礦產(chǎn)地293處,總保有儲量錫407萬噸,居世界第2位。礦產(chǎn)地分布于15個省(區(qū)),以廣西、云南兩省(區(qū))儲量最多,分別占全國的32.9%和31.4%,湖南、廣東、內蒙古、江西次之,以上6省(區(qū))共占全國的93%。
礦床類型
錫礦礦床類型主要有與花崗巖類有關的礦床、與中、酸性火山-潛火山巖有關的礦床、與沉積再造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沉積-熱液再造型礦床,以第一類礦床為最重要,云南個舊和廣西大廠等世界級超大型錫礦皆屬此類。這兩個錫礦儲量占全國錫總儲量的33%。
成礦時代
從成礦時代來看,錫礦成礦時代比較廣泛,以中生代錫礦為最重要,前寒武紀次之。
鉬礦
中國鉬礦資源豐富,總保有儲量鉬840萬噸,居世界第2位。探明儲量的礦區(qū)有222處,分布于28個省(區(qū)、市)。以河南省鉬礦資源為最豐富,鉬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30.1%。
礦床類型
礦床類型以斑巖型鉬礦和斑巖-夕卡巖型鉬礦為最重要,前者如陜西金堆城、江西德興,后者如河南南泥湖鉬礦;夕卡巖型、碳酸鹽脈、石英脈型次之;沉積型鉬-鈾-釩-鎳礦床有較大的潛在價值,偉晶巖脈型鉬礦無獨立工業(yè)意義。
成礦時代
從鉬礦形成時代來看,除少數(shù)鉬礦形成于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之外,絕大多數(shù)鉬礦床均形成于中生代,為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的產(chǎn)物。
銻礦
中國是世界上銻礦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銻278萬噸,居世界第1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qū)有111處,分布于全國18個省(區(qū)),以廣西銻儲量為最多,約占全國的41.3%;其次為湖南、云南、貴州、甘肅、廣東等省。
礦床類型
銻礦礦床類型有碳酸鹽巖型、碎屑巖型、淺變質巖型、海相火山巖型、陸相火山巖型、巖漿期后型和外生堆積型7類,以碳酸鹽巖型銻礦為最重要。
成礦時代
從成礦時代來看,除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工業(yè)礦床外,目前震旦紀到第四紀都有銻礦分布;但其改造成礦的時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的燕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