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火材料網】
作為鋼鐵產能大國,我國耐火材料行業在世界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耐火材料生產和銷售企業群體。然而,現在這個龐大的企業群體正面臨相同的困境——在當前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市場日漸萎縮、環保壓力陡增的環境下,如何繼續生存下去?
面臨的困境
企業數量眾多,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激烈的競爭。耐火材料企業曾經的利潤是很可觀的,但是隨著競爭對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地出現,價格成為獲取和維護供應關系的最有效手段,現階段耐火制品企業的利潤已經大不如前。近期對企業的調查顯示,近兩三年,已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被迫轉行。
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今年以來,隨著環保的壓力不斷增大,原材料生產和供應受到很大的影響,原料供應不足,直接導致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鎂砂、鋁礬土等大宗原材料及石墨電極等生產消耗料的大幅漲價已經產生連鎖反應,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不斷侵蝕企業的利潤空間,很多耐火材料企業在無法盈利甚至賠錢的狀態下硬著頭皮搞生產。全國范圍的環境保護帶來的連鎖反應,使耐火材料企業的利潤雪上加霜,已經威脅到很多企業的生存。
耐火材料行業是一個附屬的行業,主要依附于鋼鐵行業的發展(當然也包括水泥、有色金屬冶煉、玻璃等行業)。我國現在從國家層面要為鋼鐵行業瘦身,耐火材料行業也必然會遭受巨大沖擊。削減產能、環保高壓、優化資源開采利用,從本質上講,是在做同一件事——經濟要更好地發展,中國經濟要由一個“水桶腰”變成“倒三角”的身材。在這一洗牌過程中,企業要么越做越大,要么徹底消失,要想存活,我國耐火材料企業必須尋找新的市場。
“走出去”去哪里?
東南亞是一個首選之地。東南亞地區與我國地理位置相近,歷史上的經濟往來密切,很多國家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經濟上有合作的基礎。
近年來,東南亞經濟發展迅速,多國政府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鋼鐵需求旺盛。許多世界大型鋼鐵企業和耐火材料行業巨頭都將東南亞作為未來戰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奧鎂、維蘇威、品川、巴西鎂業等世界巨頭在此云集,但是東南亞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狀態,因為這一地區的發展才剛剛起步。
東南亞現在正處于鋼鐵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國家的鋼鐵行業都處于繁榮期。這些國家對鋼鐵需求旺盛,很多國家國內產量尚不能滿足本國需求,政府雄心勃勃要振興本國鋼鐵工業,過去10 年中,鋼鐵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且這些國家工業水平往往并不高,耐火材料基本上無法實現自己自足,往往依靠國外供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國際耐材行業巨頭紛紛在東南亞地區設廠。
以越南為例,該國鋼鐵行業發展正處于歷史上的最好階段,但是所謂“最好”也只限于產量快速增長。目前,越南鋼鐵行業的耐火材料供應,基本上被國際巨頭奧鎂、維蘇威和巴西鎂業把控,當然,這其中也有個別我國企業(但市場份額并不高)。但是,越南市場的需求潛力還是很大,這些需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越南鋼鐵行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變數較大,近期,就有越南某大型鋼鐵公司,此前已與某國際巨頭企業合作超過10 年,因為生產工藝的變化希望尋找新的耐火材料供應商。另一方面,越南還有很多在建和擬建的鋼鐵項目,越南某鋼企在廣義省的新項目二期工程于 8 月份剛剛啟動。另外,還有消息稱越南pomina公司也計劃在明年對高爐進行大修。雖然2015 年以來,越南鋼鐵產業進入一個調整期,產量出現下降趨勢,但是越南國內的鋼材消耗量卻在增長。
2004 年至今,馬來西亞鋼鐵行業一直處于穩定的大發展階段,即便是在2008 年經濟危機中受到影響,次年即恢復增長。2010 年以來,馬來西亞鋼鐵業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穩定。近兩年,馬來西亞對我國耐火材料的需求明顯增長,一些制品企業完全可以“走出去”,在當地投資建廠,而不是僅僅出口原材料。
2017 年,印度尼西亞國內鋼鐵需求量預計為1400 萬噸,而國內鋼鐵企業只能提供600 噸,產能利用率只有56.8%,這也引起國內相關政府部門的不滿。印度尼西亞國家工業部計劃在未來10 年內將國內的鋼鐵產能提高到2500 噸,這意味著未來10 年將是印度尼西亞鋼鐵行業發展的黃金10 年,同時也為耐火材料的供應商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
機遇與挑戰
東南亞這些國家鋼鐵技術和耐火材料供應,基本上依靠國外,雖然很多國際巨頭和大型企業已經在當地市場耕耘多年,但是我國供應商在價格上完全具有優勢,質量上也已經能夠滿足當地企業需求。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新的鋼鐵項目眾多,這也給市場的新入者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東南亞地區存在大量的小規模鋼鐵企業,這些企業傾向于價格低廉而質量有保證的耐火材料。本地耐火材料廠商要么是價高質優的跨國公司,要么是價格低廉但質量難有保證的本地企業,因此我國企業完全有機會進入當地市場,抓住這一部分市場需求。
“一帶一路”為我國耐材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很多企業在抱怨國內環保高壓的同時,卻沒有發現,其實國家已經為我國企業打開了另一扇更加廣闊的大門。環保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也是在中國經濟發展深刻變革階段的一個重要的體現,在這一階段必然會有很多企業被淘汰,但這種蛻變的疼痛并不意味著死亡,我國企業完全可以“走出去”,到東南亞尋找新的機遇。(來源:中國冶金報)